重庆经信委 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】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,开创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
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】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,开创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
近日出版的《当代党员》第11期刊载了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、主任陈金山署名文章《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,开创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》,全文如下:
“十四五”时期,是重庆制造业跨越新关口、培植新优势、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。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作出的“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按照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,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,坚持壮大新兴产业和巩固支柱产业并举、提升能级和增强品质并重,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。
■ 新发展格局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战略机遇。
在国内大循环中,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,重庆具有辐射中西部广阔市场的优势,同时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,也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,重庆已构建起西部陆海新通道、中欧班列(成渝)等国际物流大通道,特别是随着RCEP的签订,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,这为重庆制造业企业更好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更好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循环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。
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政策机遇。
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,两地迎来最佳的政策“窗口期”。依托国家赋予的政策机遇,让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资源能合理流动、高效聚集、优化配置,促进两地产业链协同、产业政策协同、公共平台协同,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,将有力促进两地共同培育电子信息、汽车、装备制造、材料、特色消费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,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。
■ 大数据智能化的率先实践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发展机遇。
近年来,重庆通过持续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发展,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,“芯屏器核网”加快补链成群,智能制造水平全国领先,这让重庆更有效地契合了智能化发展趋势,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,必将推动重庆制造业在新时代发展红利中赢得最佳机遇。
■ 创新投入结构不优。目前,重庆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360亿元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(1.6%)排名虽全国靠前,但主要集中在长安、京东方等少数企业,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。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分别为5.1%、11.8%,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协同性不强,难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原始技术供给。
■ 科技型企业不足。重庆科技型企业虽有2.6万多家,但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,既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,又缺乏“独角兽”企业、“隐形冠军”企业。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,目前重庆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222家,仅占全国总数的1.5%。同时,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数量不多,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仅1家、百亿级企业仅20家(均以独立法人计),领军企业“头雁”效用不明显。
■ 产业链水平不高。汽车行业零部件本地配套主要是手动变速器、底盘、车身、内外饰、仪表、空调等技术水平不高的中低端产品,车辆控制软件、车载芯片等汽车电子对外依存度高。电子行业95%的高端专用芯片、70%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。装备行业数控系统、轴承、减速器、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配件也高度依赖进口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重庆制造业发展将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为主攻方向,增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,快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巩固提升支柱产业,前瞻布局未来产业。
计划到2025年,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,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3万亿元,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至35%、32%;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资强度、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至2%、40万元每人。
聚焦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,市经济信息委将实施“三大工程”,落实“五大举措”,突出重点,精准发力,不断开创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
一是实施“三大工程”,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。
■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。立足重庆实际,找准产业发展方向,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技术、绿色环保6大领域,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,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基地,培育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。
■ 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。发挥电子信息、汽车、装备、消费品、材料5大支柱产业的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,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力度,促进支柱产业加快实现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,巩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本面。
■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。全面实施“链长制”,围绕补短板锻长板,采取“揭榜挂帅”方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,提升产业链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元器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等基础能力,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和“链主”企业,保障重点企业供应链稳定,促进产业链、供应链、创新链、价值链深度融合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。
二是落实“五大举措”,推动制造业智能化、高端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、区域化转型升级。
■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。针对33条重点产业链,梳理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清单,引导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会同企业有效开展协同创新,集中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,组建服务全行业的产业研究院。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“倍增”计划,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、重点实验室、企业技术中心,持续壮大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,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和良好创新生态。
■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。加大企业智能化改造力度,扩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规模,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“灯塔”工厂。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,实施十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,持续培育一批综合型、特色型、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,引导更多中小企业“上云上平台”赋能。同时进一步加快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。
■ 大力推动绿色转型。加快壮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、再生资源、再制造等绿色环保产业。以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为方向,加强法规标准建设,促进资源跨企业、跨行业、跨区域循环利用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。持续推进能效“领跑者”和绿色工厂建设,鼓励企业推行绿色设计、开发绿色产品、采用绿色制造工艺和绿色包装,积极构建绿色生产体系。
■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。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大服务环节投入,依托产品发展后端服务环节,壮大总集成总承包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、设备健康管理、智慧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,不断培育新利润增长点。大力发展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、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,构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供给体系。
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全面落实“一区两群”协调发展部署,推动中心城区制造业高端化、服务化升级,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,推动主城新区制造业规模化、集群化发展,建设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;推动“两群”制造业绿色化、特色化转型,建设制造业绿色发展示范区。引导各类产业园区聚焦2—3个细分领域,加快创新平台建设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构建与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产业生态,让特色发展集群发展成为园区的核心竞争优势。
文章来源:重庆经信委
阅读人数:1213(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