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渝企云

重庆市政府 重庆市科技创新“十四五”规划发布

发布时间:2022-01-23 09:48:07

重庆市科技创新

“十四五”规划发布

  

1月19日,市政府正式发布《重庆市科技创新“十四五”规划(2021—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提出,重庆到2025年,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,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初步形成,西部(重庆)科学城影响力逐步显现,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、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,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。到2035年,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(重庆)科学城,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。

  设置13项“十四五”主要发展指标

  “未来5年至15年,是重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、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关键时期。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科学编制和高效实施《规划》,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对我市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据介绍,《规划》编制工作自2019年部署启动,历时近两年,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“一区两群”协调发展,以建成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,以支撑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,突出“四个面向”战略导向,着力打造战略科技高地,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着力培育优势创新力量,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,着力优化创新生态,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,加快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,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

  《规划》共设置13项“十四五”主要发展指标,其中包括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.6%,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,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%、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%等,全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。

  在金凤片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

  在《规划》明确的13项重要任务中,打造战略科技高地被放在首位,旨在培育加速科技创新的主引擎,形成一城引领、多园支撑、点面结合、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。

  根据《规划》,我市将在金凤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,集中力量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,重点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、科研机构集聚区、科教创新区等功能区。与此同时,强化成渝创新合作,与四川天府新区在共同争取重大创新平台、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、共同发起大科学计划、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。

  高水平建设西部(重庆)科学城,将紧扣“五个科学”和“五个科技”,构建一区引领、五区联动、高校协同、院所参与的工作机制,强化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联动协调、向心集聚、辐射带动作用,推动沙坪坝、九龙坡、北碚、江津、璧山错位发展与协调融合,促进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,推动高校、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,打造“科学家的家、创业者的城”。

  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,将彰显“科创+产业”内涵,强化产业、人才、生活、生态“四个协同”,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、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,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,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全球创新要素集聚高地、大学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合作高地、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重要策源地、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。

  高起点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,将紧扣“长江风景眼、重庆生态岛”定位,加快建设广阳岛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重庆经开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,推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绿色创新发展,努力建设成为“两点”的承载地、“两地”的展示地和“两高”的体验地。

  此外,我市还将坚持“发展高科技、实现产业化”方向,高质量发展创新园区,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,提高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。

  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

  为了引进培育更多科技“主力军”、创新“先锋队”,打造一支承担国家任务、服务重庆发展、产生重大成果、能够应急攻坚的优势创新力量,《规划》从构建完备的实验室体系、打造高端应用研究平台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、发展高水平科研机构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任务。

  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市将围绕生命健康、集成电路、长江生态环境、新物态、物质材料等特色优势领域,高水平组建重庆实验室,为创建国家实验室培育“后备军”。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契机,对我市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新定位。打破学科和单位壁垒,积极创建大数据智能计算、金融科技、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等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
  此外,我市还将打造技术创新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、产业创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端应用研发平台,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加大高校“双一流”建设力度,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,支持发展一批科教融合、产教融合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,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。大力引进培育投资主体多元化、管理制度现代化、运行机制市场化、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,力争到2025年,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。

  到2025年入库科技型企业超过4.5万家

  企业是创新主体。《规划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市将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需要,加快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形成小企业“铺天盖地”、大企业“顶天立地”的发展格局,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。

  一方面,通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,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形成战略科技力量、承担重大科技任务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聚焦汽车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新材料等产业科技创新需要,引导和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、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。另一方面,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链式培育体系,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体规模,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作用,到2025年,入库科技型企业超过4.5万家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00亿元以上、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50%。

  此外,我市还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,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和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全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,搭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、产能共享、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。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,推动科技中小企业“专精特新”发展,打造细分行业“单项冠军”,支持科技中小企业“上云”“上规”“上市”。

  《规划》还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创新资源、凝聚创新力量、组织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,支持企业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,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带领企业开展基础前沿研究、颠覆性和变革性技术创新。鼓励企业家和科学家合作,打通科技成果从“实验室”到“生产线”通道。

 


文章来源:重庆市政府

阅读人数:2394(人)

我要评论